本書是作者在中國工程勘察信息網“高大釗教授專欄”中對同行提出的有關巖土工程疑難問題所作答復的筆記整理稿的一部分。這一分冊的內容主要環繞巖土工程體制、巖土工程注冊工程師和土力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展開。全書分為十六個單元,分別是:關于巖土工程體制的討論;我國現行的勘察設計體制:我國的巖土工程標準體系;我國的注冊工程師執業制度;關于工程勘察的審圖工作;我國巖土工程體制的建設;巖土工程人才的成長;土力學對巖土工程師有用嗎?為什么土可以有不同的抗剪強度指標?什么是地基土的承載力?地基承載力的深度效應與埋深修正;樁端阻力與地基承載力孰大孰???土的變形特性指標;怎樣計算差異沉降?土中應力分布的計算;有效應力原理的應用。每個單元中針對各種具體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和討論,也包括網友之間不同意見的討論,全書共回答了127個問題。在答疑的過程中引用了近100篇有關的文獻資料。
本書根據作者網絡答疑的筆記整理而成,既極具針對性,又有比較完整的體系;既有土力學的理論結合工程實踐的詮釋,又有對巖土工程體制改革的分析。本書的觀點和見解反映了作者從事巖土工程50年來的技術閱歷和工程經驗,對于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工作的技術人員具有指導意義;對于高等學校的教師與學生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對于巖土工程體制改革的一些看法與建議可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
1 關于巖土工程體制的討論
1.1 什么是巖土工程體制?
1.2 巖土工程和工程地質究竟有什么區別?
1.3 國際上的巖土工程體制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4 我國巖土工程技術發展水平如何?
參考文獻
2 我國現行的勘察設計體制
2.1 我國勘察設計體制有什么特點?
2.2 我國的勘察設計體制與市場經濟國家的建設工程體制存在哪些主要差別?
2.3 我國的勘察設計體制與國際上通行的體制各適用于什么條件?
2.4 如何看待目前行業中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3 我國的巖土工程技術標準體系
3.1 國際上是如何對建設市場進行技術控制的?
3.2 我國與國外巖土工程師在工作方法、對技術標準的態度以及勘察報告的內容和寫法等方面的差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3 如何看待規范之間的差別?
3.4 如何改變目前我國巖土工程技術標準混亂的狀況?
3.5 我國的技術標準為什么與工業化國家的技術標準出現那么大的差異?
3.6 如何展望我國技術標準的發展?
3.7 俄羅斯的標準化改革取向如何?
參考文獻
4 我國的注冊工程師執業制度
4.1 什么是注冊工程師執業制度?為什么我國要實行這一制度?
4.2 專業考試的面是否太寬了?
4.3 大巖土的要求是否太高了?
4.4 注冊考試中如何考核工程師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
4.5 我國的巖土工程師執業制度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預期將會如何發展?
參考文獻
5 關于工程勘察的審圖工作
5.1 對施工圖審查有什么樣的看法?
5.2 原位測試手段的適用性和參數的合理性怎么審?
5.3 審圖的重點應該是什么?
5.4 土壤氡濃度需要強制性檢測嗎?
5.5 做載荷試驗是強制性的要求嗎?
5.6 審圖如何對待地層劃分的不同意見?
5.7 審圖對弄虛作假的現象怎么辦?
5.8 審圖能提高抗震級別的要求嗎?
5.9 審圖要求進行軟弱下臥層驗算,這該審圖管嗎?
5.10 勘察階段的劃分是審圖的內容嗎?
參考文獻
6 我國巖土工程體制的建設
6.1 怎么看待土工試驗的問題?
6.2 特殊土地區的工程問題是地質災害嗎?
6.3 某樁承載力遠不能達到要求,責任應該由誰來負?
6.4 基礎的埋藏深度該由誰來定?
6.5 注冊能改變目前的行業狀況嗎?
6.6 地質背景的審圖人員如何提高自己?
7 巖土工程人才的成長
7.1 什么是繼續教育?
7.2 大學教材應該講些什么內容?
7.3 畢業幾年后的困惑:該向什么方向發展?
7.4 沒有時間復習,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怎么辦才好?
7.5 您是怎樣學習和進行巖土工程研究的?
7.6 怎樣查閱資料?
7.7 怎樣寫科技論文?
7.8 怎樣選擇讀研究生的方向?
7.9 怎樣對待土工試驗室的平凡工作?
7.10 巖土工程和地質工程有何區別?
7.11 巖土人能不能搞設計?
7.12 我該報考哪個巖土博士方向?
7.13 怎樣研究巖土力學中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8 土力學對巖土工程師有用嗎?
8.1 怎樣鑒別技術標準之間的差別?
8.2 土力學能解決工程問題嗎?
8.3 怎樣通過實例分析來學習和理解正確的工程概念?
參考文獻
9 為什么土可以有不同的抗剪強度指標?
9.1 不同的抗剪強度指標有何區別?
9.2 非飽和的硬塑、堅硬狀態的試樣能飽和后再試驗嗎?
9.3 為什么不固結不排水剪試驗的內摩擦角不等于零?
9.4 對非飽和土的試樣進行預飽和符合土的實際工程條件嗎?
9.5 軟土地基基坑圍護結構設計時,能用不固結不排水抗剪強度計算土壓力嗎?
9.6 多層土如何處理抗剪強度指標?
9.7 為什么要對試樣預固結?怎樣預固結?
9.8 對抗剪強度試驗的規定,各本主要規范有什么不同?
9.9 三軸試驗同時存在兩個破裂角嗎?
參考文獻
10 什么是地基承載力?
10.1 這么多的地基承載力術語是怎么回事?
10.2 什么是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10.3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與地基承載力標準值是什么關系?
10.4 地基承載力控制與變形控制是什么關系?
10.5 什么是臨界荷載公式?
10.6 地基規范的承載力公式與地基極限承載力公式有什么不同?
10.7 地基破壞是不是從刺人到局部剪切再到整體剪切破壞?
10.8 地基的破壞模式與破壞過程是不是一回事?
10.9 為什么在不同的土中會發生不同的破壞模式?
10.10 如何判別這三種破壞模式?
10.11 什么是深基礎的梨形頭破壞模式?
10.12 太沙基公式假定的基礎底面為什么不是主應力面?
參考文獻
11 地基承載力的深度效應和埋深修正
11.1 什么情況需要進行深寬修正?
11.2 規范規定的深寬修正系數是怎么得到的?-
11.3 用地基承載力公式計算的結果可以不可以修正?
11.4 用地基承載力公式計算時埋深怎么???
11.5 松散的粉細砂是否能進行深寬修正?
11.6 為什么只做深度修正而不做寬度修正?
11.7 深層平板載荷試驗得到的是厶還是正?
11.8 有地下室的情況,基礎埋深如何確定?
11.9 為什么不用室內地坪高程和室外地坪高程的平均值來計算基礎的埋置深度?
11.10 帶地下室的建筑物也有采用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的嗎?怎樣計算?
11.11 超載與等代土層厚度是什么關系?
11.12 《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的修正公式為什么與《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公式不同?
11.13 基礎埋置深度是否有不同的概念?
11.14 主樓的埋置深度取多少?
參考文獻
12 樁端阻力與地基承載力孰大孰???
12.1 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結果是樁端阻力還是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12.2 這樣試驗的結果是樁端阻力嗎?
12.3 極限樁端阻力與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12.4 用什么方法提供分層地基承載力?
參考文獻
13 土的變形特性指標
13.1 變形模量、壓縮模量、楊氏模量有什么不同?
13.2 沉降計算方法在哪里體現了有效應力?
13.3 為什么快速固結試驗方法不能用了?
13.4 壓縮模量計算公式中究竟用e。還是e。?
13.5 孔隙比用什么符號表示無所謂嗎?
13.6 壓縮試驗的最大試驗荷載怎么???
13.7 回彈模量與變形模量有什么區別?
13.8 計算基坑的回彈變形用什么指標
13.9 用什么方法確定前期固結壓力?
13.10 關于確定pc所采用的理論依據與方法的困惑
參考文獻
14 怎樣計算差異沉降?
14.1 這樣計算差異沉降對嗎?
14.2 附加應力怎么???
14.3 用分層總和法可以計算傾斜嗎?
14.4 能用變形控制方法確定地基承載力嗎?”
14.5 如何確定最大沉降量?
14.6 怎樣統計地基土的壓縮性指標?
參考文獻
15 土中應力分布與計算
15.1 能否這樣計算中點應力?
15.2 凈壓力等于附加壓力嗎?
15.3 水位下降范圍以下的土體會產生沉降嗎?
15.4 BouSsinesq公式、Mindlin公式在工程實踐中是不用的嗎?
15.5 如何區別平面應力問題和平面應變問題?
15.6 基底壓力相同時,基礎面積越大沉降越小嗎?
15.7 如何計算主應力?
15.8 工程中可以不考慮長度方向的約束嗎?
15.9 主應力跡線和主應力等值線重合嗎?
15.10 哪里有剛性基礎接觸壓力解析式的推導?
15.11 基底附加應力和附加壓力是同一個概念嗎?
15.12 用均質體的彈性理論公式能計算非均質的土中應力嗎?
15.13 計算土的自重應力時是否從地下室地坪算起?
參考文獻
16 有效應力原理的應用
16.1 什么是孔隙水壓力?
16.2 為什么要對試樣施加反壓?
16.3 地下水位變化會改變超固結度嗎?
16.4 計算超固結比是采用土的總應力還是有效應力?
16.5 孔隙水壓力的面積如何確定?
16.6 砂性土和黏性土的沉降計算有什么不同?
16.7 自重固結有什么特點?
16.8 測孔隙水壓力的靜力觸探如何用固結理論分析?
參考文獻
友情提示
東合南尊重知識產權,本次分享書籍為電子書,僅供學術研究之用(已加密禁止印刷)。